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科技人文觀》克氏創新理論 預示台灣危機

科技人文觀》克氏創新理論 預示台灣危機
【經濟日報╱粟四維】
2008.06.20 03:21 am

克利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絕對稱得上當代創新理論的權威之一。他的著作《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談到主流企業往往拘泥於現有的顧客市場、陶醉於過去成功的模式,而忽略了潛在的威脅。這並不是說主流企業固步自封,不求進步。相反地,他們最後被淘汰的原因,往往是只知道在既有的發展軌道上創新,忽略了新科技、新市場開發的可能性。
主流企業創新的結果,可能是較高檔的產品或功能,可以滿足既有市場消費者更高品味的追求。然而,這有如被消費者綁架,因為企業愈往上提升,其實愈將自己的餅縮小。這些過分的創新綁住主流企業,讓他們耗費心力在沒有前景的創新事業。
另一方面,躲在一旁的新創科技企業,剛開始可能只顧得了自己所服務的小型市場。但隨著科技進步,新興產品提供了過去意想不到的功能,讓新創企業的市場不斷擴大。最後,主流企業被新創企業吞噬,甚至從此消失在歷史當中。
在經濟史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最有代表性的可算是電話和電報。電話剛發明時,貝爾本人並不清楚它的商業價值。他向西方聯合公司推銷這項發明,西聯認為那不過是個玩具。貝爾灰頭土臉,只能將電話用在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上。當大家愈來愈發現電話的方便性,它的市場就不斷擴大。最後的結果很清楚:電報完全被電話取代。同一時間,西聯並沒有等死,在電報科技上一直有重大進步。
克里斯汀生敘述的理論與故事,讓我們不禁想到台灣。無論從台灣政府所提供的建設與服務,還是從這個政府本身來看,在兩岸開放的大好局勢之下,似乎又隱藏著破壞式創新的危機。
舉例來說,WiMAX無疑是無線網路的一大進步,卻又讓人覺得是在鑽市場的牛角尖,倒不如優化架構在無線網路之上的服務業。愛台建設一片看好,卻又是在既有的通貨膨脹陰影之下,加速萎靡民間與地方政府的活力。
凡此種種,在在表現台灣政府一貫的特色:只看到政府能做什麼,卻看不到政府不能做什麼;看到老百姓需要政府做什麼,卻不知道老百姓可以為自己做什麼,而且做得可以更好。台灣因為當前兩岸的解凍,前景應該看好,不過千萬不要成為歷史上被淘汰的主流企業,只看到眼前的、自己可以做的,卻忽略了另外一條路,從而愈陷愈深。
尤其當今經濟部長尹啟銘的理想,是建立台灣為創新中心,切忌將創新局限在科技發明,忽略了政府體制創新、思想創新、服務創新,到頭來反而成為創新理論的反例。
(作者是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中心主任)
【2008/06/20 經濟日報】

科技人文觀》思維創新才是王道

科技人文觀》思維創新才是王道

【經濟日報╱粟四維】
2008.07.18 03:29 am

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的破壞性創新理論(Disruptive Innovation),乍聽之下是個新理論,也為他奠定一代大師的地位。
不過,理論雖新,實例卻不斷重演。例如,曾經稱霸一時的電報巨擘西方聯合公司,被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貝爾公司打敗;邦諾書店不敵亞馬遜;維基百科取代大英百科。這些大企業不管有沒有面臨新創企業威脅,都積極產品創新、追求績效,但仍免不了垮台的命運。為什麼?
克里斯汀生提出一個解釋:企業追求產品創新、績效,反而作繭自縛。因為企業向上提升的同時,也將自己綁住,限制自己無法追逐潛在市場;尋找潛在市場往往不能只往前看,也要往後、往左右尋找。也就是說,一味追求創新,可能掉入創新的陷阱。
公司追求提升,為什麼會沒注意到既定市場之外的機會﹖首先,既定市場的顧客希望企業不斷提供更好的產品。這是人之常情,但是顧客的需求無度,有時他們不見得真正需求希望得到的功能或特徵。但企業往往以為前端顧客的需求代表所有顧客的需求,不斷滿足前端客戶,卻忽略了潛在客戶。
此外,企業基於財務考量,往往也願意研發更好的產品,以追求更高的獲利率。至於員工,追求卓越本就理所當然。這些都促使公司不斷提高績效。從傳統的管理理論來看,提高績效再正確不過,可是從破壞性創新的角度來看,卻未必如此。
破壞性創新理論從前所未有的角度,探索大企業式微的因素,可以給當前企業一個重要啟示:要談創新,絕對不能只談產品創新,更重要的是思維創新。一味追求產品創新,反而與創新的本質愈行愈遠。
台灣最近大力提倡服務創新,表面上看來是超越了傳統產品創新的思維窠臼,進入服務提升的階段。但從破壞性創新、或開放式創新等其他創新理論來看,其實是換湯不換藥,因為只要思維不變,服務創新只是產品創新的延伸。以醫療管理而言,許多醫院不斷更新服務軟體,但若無法建立根本的服務態度以及服務文化、無法提升創新能力、創新思維無法涵蓋無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則更多服務軟體可能只是更多的木馬。
客戶服務也是如此,如果只一味追求客戶關係軟體的發展,忽略了基本的「以客為尊」理念,忘記了客戶關係管理基本的創新精神,最終的結果恐怕是克里斯汀生破壞性創新所總結的企業死亡之路。
(作者是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中心主任)
【2008/07/18 經濟日報】

蔣勳:「晚禱」如果不叫「晚禱」?




蔣勳:「晚禱」如果不叫「晚禱」?

【聯合報╱蔣勳】 2008.08.09 03:15 am



蔣勳
本報系資料照片
米勒的「晚禱」,也有人翻譯成「晚鐘」,已經是許多現代人熟悉的畫面。一對農民站立在遼闊廣大的平原上,他們正在工作,用鋤頭鏟子挖開乾硬的泥土,用手指從土裡摳出一粒一粒馬鈴薯。馬鈴薯一堆一堆裝在柳條邊的籃子裡,放在他們腳邊。有的已經裝在麻袋裡,一袋一袋的馬鈴薯放在一輛手推車上,準備運回家去。

農民念禱辭 感謝天地恩賜 

這時他們聽到平原盡頭傳來了鐘聲,三聲短鐘「噹!噹!噹!」,接著是一串連續不斷的鐘聲。鐘聲從平原盡頭的教堂鐘樓尖頂傳來,傳遍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這是這張畫的法文原名ANGELUS———每一天傍晚時分提醒大家晚禱的鐘聲。

聽到鐘聲,男子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脫下帽子,低頭祈禱。女子也雙手合十,口中念誦祈禱文,感謝天地的恩賜,感謝白日將盡,一天勞苦,有所收穫。

ANGELUS的祈禱辭在歐洲基督教信仰的國家傳誦了千年,在最底層的人民口中傳誦,在不識字的農民工人口中傳誦,如同台閩沿海人民供奉的媽祖,不完全是宗教儀式,已經是廣大民眾平凡樸實生活裡最基本的生命信仰。

米勒畫「晚禱」是在一八五七年,這張畫創作前後有一些歷史事件可以參考,例如:一八三二年巴黎有了火車,工業革命的速度越來越快,鄉村人口向都市集中,巴比松這一類巴黎外圍的農村發生巨大變化———農村人口流失,勞動力湧向城市,農村土地荒廢或賤賣給都市企業財團,準備改建為工廠。

在城鄉交界 米勒何去何從

一八四八年,巴黎發生街頭示威革命,示威被血腥鎮壓,不多久,共和改為帝制,拿破崙第三稱帝,許多知識分子對巧取豪奪獨裁又貪婪的政府失望,米勒也正是這一年開始去了巴比松農村,畫了他最早一張以農民勞動為主題的「簸穀者」。

米勒畫「晚禱」的時代正是法國社會城鄉差距嚴重拉大的年代。

城市代表進步、繁榮、現代、幸福;農村恰好相反,意味著落後、貧窮、骯髒、勞苦。

站在城鄉的交界,米勒要何去何從?

馬鈴薯歉收 反映農村破敗

創作「晚禱」的時候,米勒帶著妻兒在巴比松農村已經住了十年。農村生活情況並沒有好轉,缺乏勞動力,缺乏好的農業制度與產銷管理,農民生活陷入困境。米勒畫的這一對農民,胼手胝足,挖出一點馬鈴薯。米勒原來為了寫實那一年的農村景況,把這張畫定名為「馬鈴薯歉收」,試圖反映農村經濟破敗的事實。

兩年以後,作品完成了,畫面看到的不是「歉收」,不是寫實的悲怨破敗,而是生命提高到信仰層次,綻放人性光輝的知足與感謝。

在農村落土生根的米勒在巴比松直到老死,與妻子相伴,生了九名兒女,徹底把自己改變成為一名農夫。

工業革命來勢洶洶,米勒站在大地上,如同他畫中所有的農民一樣,謙卑,但是非常篤定。他們並不落後,並不貧窮,在自己日復一日的勞動生活裡心懷感謝。米勒非常清楚:初期工業革命在城市摧毀的信仰與人性價值,土地上的勞動者還牢牢守護著。

改名的畫作 救贖時代迷惘

在農村經濟看似瓦解衰頹的時代,米勒守護著農業傳承的人性價值,用一張改換了名字的畫救贖了他自己的迷惘,也救贖了一整個時代的迷惘。

在迷惘困頓的時刻,我常常在想:如果「晚禱」的名字不是「晚禱」,而是「馬鈴薯歉收」,我們會少了什麼?

(本文作者為聯合文學社長)

【2008/08/09 聯合報】

千枚火箭彈 擋位雨神進京



千枚火箭彈 擋住雨神進京
2008/08/10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東旭/北京報導】
鳥巢頂部的聖火熊熊燃燒,北京昨天下起雨來。不過北京氣象局實施「人工消雨」,前天成功阻擋雲雨帶移向北京,讓奧運開幕式順利舉行。 (中新社)前晚奧運開幕式原本會下雨,北京氣象單位實施「人工消雨」,發射一千一百零四枚火箭彈攔截飄向北京的降雨雲塊,提前讓雨下在距北京八十公里以外。
大陸氣象專家表示,這是中共有史來最大規模有計畫成功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也是奧運史上開幕式首次實現「人工消雨」。
北京氣象局表示,前天已預測有一條暴雨雲帶自西南向東北飄向北京,奧運開幕式可能會下雨。相關部門研究後,決定自前天下午四點起、直到晚上十二點,在北京周遭廿一處作業點,發射一千一百零四枚火箭彈,將雲雨系成功攔截在北京城外。
「人工消雨」的原理是,避免讓雨下在鳥巢周遭,提前讓雨下在別處;也因此,北京四周的張家口、承德、保定等地都降下大雨或雷雨。直到昨天凌晨一點奧運開幕式結束後,北京北邊才出現閃電。
【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北京奧運官方透露,曾經兩度以「人工消雨」的方式化解了「天公不作美」。台灣學者認為雖然在小規模的天氣系統有可能做到,但效果並不顯著。
北京當局透過雷達偵測到可能飄到北京上空的雲層,先讓它提前把雨下完,方式類似「人造雨」。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副主任林秀雯解釋,人造雨是在雲層中施放乾冰、食鹽,或是碘化銀,增加雲層中的懸浮微粒。
由於水氣凝結成水滴降雨需要附在「凝結核」上面,人工加入的碘化銀等懸浮微粒就是扮演凝結核的功能。北京當局這次就是利用高射砲和火箭發射器,將碘化銀打入雲層中。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巽卦之啟示 商業間諜

這是一則巽卦之啟示,間諜戰之好文章
全球化 臭豆腐 商業間諜
【聯合報╱陶在樸/科技公司顧問(高雄市)】
2008.08.02 03:04 am

報載台北市調查處已受理信義房屋指控永慶房屋派員臥底竊取商業機密案,引起業界關心。有調查說明全球一千強的大公司,平均每年發生二.四五次的商業間諜事件,損失高達四百五十億美元。其中,高科技公司首當其衝。
商業間諜好像臭豆腐,聞起來氣味不佳,咬下去卻津津有味,企業既恨之又愛之,態度曖昧。有幾則拍案叫絕的案例。
廿世紀八○年代初大陸剛開放,北京的景泰藍在國際市場十分看好,日本商人絡繹不絕,出手大方,廠主大悅,陪著他們參觀工廠,熱心介紹選料、製胎、掐絲、點藍、磨光等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項關鍵的粘貼手藝叫他們學去。這些日本商人其實是訓練有素的商業間諜。一個多月後,廠裡的一名高級製胎技師突然失蹤,據說被日本人高價誘走。
中國宣紙素有「千年壽紙」、「紙中之王」等美譽,尤其是安徽宣州涇縣所產。日本情報人員到宣州,碰了壁。次年,另一批日本人到了浙江的另一家造紙廠,廠主熱情款待,有問必答;臨別更以檀樹皮、長稻草漿和楊桃藤等原料相贈,日本人早已探知此廠乃涇縣廠的後代。不久,日本人宣布:世界宣紙,安微涇縣第一,日本第二,浙江第三,台灣第四!
筆者親自經歷的故事則發生在德國。同樣是八○年代,當時日本的機器人技術遠不及德國,有一個非假期的月分,西柏林大學宿舍,突然來了一批日本客人,他們不去「柏林牆」,也不去希特勒縱火的老國會大廈,只要參觀機器人研究所,大學熱心接待。一個月後,我和西柏林大學的同事出差在機場與這批日本人邂逅,突然德國員警帶走其中幾位,原來是商業間諜。
其實為防止員工透露企業情報,許多公司錄用新員工時要填宣誓書,特別註明不許在任何場合談論公司技術秘密。在英國,有些公司以諜制諜,高報酬聘僱反間諜人員入駐公司,或者相反派遣商業間諜,潛伏於競爭的對象公司。即便反商業間諜的法網恢恢,商業機密的洩漏仍司空見慣。一九八五年日本豐田為獲取福特新型引擎機密,目標設定為福特研究所的垃圾,經兩個月的「底朝天」最終找到秘密的金屬碎屑,雖吃了法律官司,涉案人員被美國驅逐出境,但福特的機密不再密。
沒有硝煙的間諜戰很難禁絕,但間諜成本越來越高,尤其是美國於一九九六年通過「經濟間諜法」後,各國仿而傚之。為遵循孫子兵法「知彼知己」的制勝原則,正途是發展公司的情報能力。冷戰時期大陸有無石油、產能如何,一直是資本國家欲破之謎。日本情報機構從一九六六年《中國畫報》第一期的照片上看到大慶油田煉油廠的反應塔,由反應塔的扶手欄杆與塔的相對比例推斷,反應塔的直徑大約為五米,從而推斷煉油廠的年加工原油能力為一百萬噸。日本決策機構推斷:中國近幾年必會感到煉油設備不足而尋求進口,果然,中國石油工業部購買日產萬噸煉油設備為日本政府知獲,一舉得標。
台灣政權更替,百廢待舉,其中一項軟實力往往為人忽略,就是發展公司的情報能力,許多國家正開展eCIS系統,台灣企業宜奮起直追,政府宜倡導之。
【2008/08/02 聯合報】

氣象孔明卜雨 比預報準 MEFSEA


氣象孔明卜雨 比預報準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桃園縣報導】
2008.08.02 02:51 am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主任林沛練是公認的「氣象孔明」,可以精準預測中壢地區廿分鐘後會不會下雨;他希望推動中文介面的天氣預報網路系統,讓人人都可以當孔明。
多年前他結合台大、師大推出「MEFSEA」即時預報系統網站,可查詢三至七十二小時後會否降雨,「介面很簡易,只要看顏色就知道有沒有下雨」。
MEFSEA網站全英語介面,主要供全國大氣科學相關研究的師生使用,林沛練有意加強中文化介面,「讓小學生也可以輕鬆使用」。目前市面上有收費的氣象預報服務,但中大這套系統免費,人人都可點閱。
林沛練因為預測下雨神準,最常接到電話開場白是「那天會不會下雨?」「哪天辦活動比較好?」每當中大或社團舉辦活動,都會先問他哪天是「吉日」。
曾有一次活動前一天下大雨,社團學生煩惱還要不要在室外搭棚,如期舉行活動,「我說要搭,第二天就放晴,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我會占卜」。
登山社出發前也會問適不適合上山;有科技公司六月間拍片,但拍片日總是下雨,向他諮詢,終於挑到晴天完成拍片。中大運動會過去在五、六月間舉辦,經他建議後,已改成下雨機會小的十二月。
林沛練說,中大裝設雷達,可觀測半徑兩百公里距離的對流、降雨情況,除了套用既定氣象模式,他隨時用觀測資料整握,「所以在中大辦的活動,可以預測更準,甚至預測廿分鐘後會不會下雨」。
他設計的「MEFSEA」即時預報系統,除將數據套入美國的氣象模式計算,為有效掌握誤差,結合台大、師大不同氣象模式來運算;雨量大小以彩虹七色代表,紅色代表雨量多、紫色雨量小。
林沛練認為天氣預報屬地球科學的科普知識,歡迎高中、國中小與中大合作舉辦氣象營等活動,「每個人都可以當小孔明」;過去他曾跟國小合作「小孔明氣象營」,培訓小小氣象預報員,因沒經費而停擺。
【2008/08/02 聯合報】

一口氣變一陣風…「雨量預測 最難搞定」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桃園縣報導】
2008.08.02 02:51 am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主任林沛練被稱「氣象孔明」,可以精準預測中壢地區廿分鐘後會不會下雨。記者楊德宜/攝影
卡玫基颱風夾帶驚人豪雨,輿論批氣象局誤報,林沛練為氣象局叫屈說,氣象局已進步很多,但預測下雨量精準度很難,「定量降水預報很難,是氣象科學的瓶頸」。
「氣象預報很複雜,洩漏天機可沒有那麼容易」,林沛練說,氣象變化非線性系統,沒有依循一定模式變化,「難以捉摸」,即使無時無刻掌握觀測資料,仍有可能會疏忽。
「就是蝴蝶效應,你在這吹口氣,造成幾千萬里外出現龍捲風,不能說沒可能」。他說,常有細微徵兆難以發現、沒發現、沒想到,就可能出現驚人狀況,「就是所謂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林沛練肯定氣象局在卡玫基颱風的表現,他覺得氣象局遭指責有些冤枉;媒體報導、氣象主播在資訊傳遞消息時,綜合台灣觀測資料和預報內容,也會有誤差產生。
【2008/08/02 聯合報
網址 http://pblap.atm.ncu.edu.tw/mefsea/

用風水的觀點來治水 漢寶德

天災難擋… 治水需要古老的智慧
【漢寶德】
連續兩個颱風,帶來的大雨,把台灣淹得七葷八素,低窪地區,因溪水高漲,住屋進水,財物損失無數。有些地區,面臨土石流的威脅,連生命的安全都難保了。難怪老百姓期待政府官員來勘災,救他們於水火之中。
台灣自然災難 人禍居多
這種現象在台灣經常發生,早已不稀奇了。災情來的時候,上至總統,下至地方官員,都會來慰問一番,然後許下治水的諾言。然而事過之後,老百姓恢復了正常生活,對政府的壓力消失,就把災變的苦難置之腦後,不急著解決問題了。只有當災難再次來臨的時候,抱怨與諾言才又重演一遍,使人感到大自然帶來的災難是無法抗拒的;這是台灣的宿命。
問題無法解決,只要看官員們勘災說了些甚麼就知道了。他們是去安慰,表達人溺己溺的情懷,不是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答應要治水,卻無法消除水患。政府花上幾百億,一場大水就沖光了,又要從頭來起。真正要想拯人民於水火之上,必須先了解他們何以身陷於此極端困難之中。多少是天災?多少是人禍?
生態學者們大多認為台灣的自然災難以人禍居多。說白一點,就是不當的開發所造成的禍害,他們稱之為大地的反撲。政治人物要一直面對生態保存與開發之間的矛盾,做出不容易使大家都滿意的決定。問題是,在這種矛盾中所做的決策是不是最佳決策,也就是利益最大,損失最小的決策?我們懷疑政府的能力,是因為從來沒有看到國土開發的政策聲明。台灣是生態敏感的小島,只求在政治上的短線利益,環境災難問題只能愈來愈嚴重。山坡上亂事開發,只用堤防治水如何治得了呢?
兼顧生態風水 其實不難
環境生態確實不是簡單的問題,不是一般民眾所可能了解,在土地開發上讓民間配合很不容易。但是傳統的風水術在台灣十分盛行,政府如果能立論於風水的山水法擬定開發政策,推動生態之維護,應該會得到民間的支持。
風水家的說法可大分為兩派,自今天看來,以觀察山川形勢擇地卜居的一派,即所謂形法,是古老智慧的累積,合乎科學的原則。如果依照形法擇地進行開發,絕不會受風雨的侵害危及生命與財產。風水不允許我們在山頭與水邊營居,要我們詳察地理,看出大地的文理脈絡,自其中之條理找出藏聚與圍護之地。利於營居的地點一定有群山環繞,是水自兩側流過的高地,古人以氣脈來描述,失之迷信,但以現代環境生態來看,是十分合理的。
擺脫天災噩夢 順應自然
卅年前,台灣西部開發的初期,我曾建議以傳統地理的觀念分析西部丘陵,做為市鎮開發的指標。這種想法被視為幼稚,在政治上亦不可行。可是直到今天我仍然認為古老的智慧是值得我們正視的。否則在未來的歲月,我們永遠無法擺脫風災水患的噩夢。大自然的力量只能導之引之,是不能用人力抗拒的。
(本文作者為前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2008-08-02/聯合報/A4版/要聞】